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为三曹之冠,《诗品》称为“建安之杰”。曹植留下的诗歌有七十余首,五言居多,奠定了五言古诗的基础。
曹植的文学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限,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曹植“生乎乱,长乎军”,早年随曹操南征北战,培植了强烈的功名事业心,所以前期诗歌主要表现他的壮志,如《白马篇》、《名都篇》就是代表作,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雄健刚劲,意气风发,乐观豪迈。曹植曾与曹丕争太子位,政治斗争失败后备受迫害和压抑。后期诗歌以抒发个人的主观愤懑感情为主,而在客观上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如《赠白马王彪》《呼嗟篇》《野王黄雀行》。曹植诗中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篇章,如《泰山梁甫行》就描绘了一幅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在曹氏父子中,文学成就最大的要数曹植,他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曹植现存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繁富,除诗、赋、章、表、书、论等外,还有颂、碑、赞、铭、咏和哀辞等各种文体。
曹植诗歌在艺术创作上有突出的成就。他学习汉乐府民歌,创作五言诗,对中国古代五言诗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尤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进行譬喻和象征巧妙地加以表达。如《野田黄雀行》。
在修辞手法上,曹植也超脱乐府古辞中句与句之间的“顶真”手法,发展为章与章之间的“顶真”,如《赠白马王彪》一诗,全诗共七章,除第一章外,其余六章的后一章首句必和前一章末句相呼应。后一章用前一章的结尾来起头。这样,不仅使全诗的音节更加合拍、匀称,增加读者的兴趣,而且由于各个章节之间的上递下接,陈陈相因,使这首长达七章的诗篇在结构上联成一个整体,在思想感情上一层深一层,而读者的感情也随之起伏,深深地被诗歌所吸引。诗品有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