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他的作为奠定了新的统一王朝强大昌盛的基础。这个成就是在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取得的。
隋末农民战争的威力迫使唐初君臣时时刻刻要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不蹈亡隋的覆辙?他们的答案是:剥削须有节制,特别是徭役不可太重。
太宗曾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历史上没有过不兴徭役的皇帝,但是唐太宗毕竟懂得徭役不可太重,太重了,农民一起来,自己的统治就会垮台。
魏征对他说: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比喻,唐太宗记得很牢,曾用以训诫太子。他听得进这话,因为它完全符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隋亡的事实,他深深感觉到人民反抗的烈火是可怕的,不是武力镇压得了的。
于是他决心不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但是它完完全全是统治阶级的政策,是根据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制定的,不是从好心肠产生的。
唐太宗懂得:要执行这条政策,必须注意“纳谏”,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反其道而行之。这也是从隋亡得来的教训。隋炀帝不愿意听到农民起义的消息,虞世基投其所好,隐匿军报,结果国破家亡,君臣俱死。魏征举此为例,告诉唐太宗一条重要的道理,叫做“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很赞赏他的意见,始终比较注意纳谏,这是他能够成为一个杰出封建帝王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注意纳谏,注意节制徭役,都是事实,然而封建地主阶级对“贞观之治”的美化,却完全是着意的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