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幻灭:晚清洋务运动兴衰记

第四章 同治中兴

字体:16+-

1.派个洋人做清朝形象大使

1868年6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一篇令全世界瞠目结舌的通讯——

6月5日华盛顿电:

大清国特使将于今日下午拜会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的消息,引起此间许多人的关注,包括许多女士也拥到白宫来围观,希望能亲眼目睹这场典礼。许多人事先就预见现场会出现拥挤的情况,因此早在上午11时前,他们抢先占据了白宫走廊和会客厅外的有利位置。

拥有“大清国充办各国交涉事务一品顶戴钦差大臣”的蒲安臣,由两名清国高官陪同,于上午11时离开下榻的饭店前往美国国务院。在那里,他们被正式引见给西华德国务卿,随后动身去白宫。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和其他政府阁员将在蓝厅迎候他们。

从这篇看似普通的报道中,我们发现了问题。大清国派出了代表国家形象的特使访问西方列强,岂不咄咄怪事?!遥想当年,英国政府三番五次地派使者来中国,打通外交关系。而当国的清朝皇帝自乾隆开始,历届皇帝或误以为是来“朝贡”的外夷,居高临下,睬也不睬;或抱着“人臣无外交”——官人和老百姓不得与外国人直接交往的国策,拒而远之。结果造成清政府同英法等列强外交上的僵局。今天大清国放下了臭架子,主动派遣特使到西方修好,怎么就突然开窍了呢?

另一个问题更新鲜,拥有“一品顶戴,,的钦差大臣蒲安臣并非满人,也不是汉人,而是个地地道道的洋人,他曾经是在中国常驻五年之久的美国特使。大清国的特使为什么用外国人?也许“充办”二字给我们做了简单的诠释。“充办”就是代替。热心肠的蒲安臣先生代替大清周游列国进行外交斡旋。他不但到了美国,还要去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俄罗斯,几乎把欧美主要国家大致转了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