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第五节 “量”和“价”的抉择

字体:16+-

在之前聊大师们的货币理论的时候,有的大师认为应该调控货币数量(如弗里德曼),有的人则认为应该调控货币的利率(如新凯恩斯主义者)。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吗?大师们为什么会在这方面有分歧?回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调控方式,各国中央银行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一次转型。

还是以美联储为例。1939年前的美联储货币调控的方式很少,主要就是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时期应该可以看作为是数量调控时期。1939年开始后,美国进入战时体系,美联储的目标基本只有一个——压低利率为财政部低成本融资创造条件,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结束,这又可以看做是价格调控时期。前面提到过,在滞涨的背景下,利率调控失效,高通胀带来高利率,美联储为了降低利率(高利率对经济是严重打击)就不得不投放货币,这又进一步推高通胀,高通胀又推高利率,利率的调控方式进入一个死循环。在货币主义理论影响下,中央银行转向货币数量调控。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联储再次开始转向,主要原因就是无论是M1还是M2或者M3都与通胀没有太大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出现,社会上大量的流动性被排除在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之外,常规衡量货币量的M1、M2、M3已经失真。

1993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联储将放弃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转而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政策目标。然而斗转星移,到了2008年后的后危机时代,尽管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但依然无法将美国经济拉出衰退的泥潭,伯南克祭出了量化宽松的大招,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极端情况下的货币数量操作。而近几年频频出现的“负利率”则可以看做是一种全新的价格调控实验。从美联储的转型历程可以得出两条结论:第一,价格调控和数量调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能在不同的宏观环境下,看哪种方式更加合适,关于这一点,美国经济学家普尔.W在其《简单随机宏观模型中货币政策手段的最适度选择》一文中做了经典阐述;第二,中央银行很难同时兼容两种调控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二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