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篇署名为中本聪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随后比特币成为了热门的网络词汇,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学家们对货币非国家化的讨论。其实这一话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奥地利经济学派大师哈耶克人生的最后一本著作就是本节的题目——《货币的非国家化》,很多人认为哈老成功预见到了数字货币的出现。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形成始于1871年卡尔·门格尔《经济学原理》的发表,奥地利学派起源于维也纳。与强调实证研究的主流经济学不同,该学派更注重逻辑的推理,因此被德国经济学家戏称为“奥地利学派”。由于奥地利学派学者大多来自原奥匈帝国和德国,都经历了1918年后的货币疯狂贬值时期,这段经历使得他们几乎本能地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以及货币超发。
奥地利学派将生产分成一个一个阶段,最早的阶段是资本的投入,最后的阶段才是消费品的生产。比如,老王种粮食(消费品)需要买拖拉机、收割机,而生产拖拉机、收割机需要厂房、钢铁、制造设备,生产钢铁需要铁矿石、冶炼设备……仅仅是生产粮食从生产结构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阶段,而这些生产阶段在时间上是有先后顺序的。要先种粮食,先要生产出拖拉机、收割机,而要生产拖拉机、收割机就要先生产钢铁,而要生产出钢铁就要先要有铁矿石……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最终产品粮食是消费品,而拖拉机、收割机、厂房、机械设备、钢铁都是资本品。
奥地利学派认为新增加的货币对不同商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货币通过影响相对价格(指的是生产资料价格与消费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而影响生产的时间结构,使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上重新分配,最终影响经济的各个方面。当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的时候,人们会先购买资本品(投资),这导致资本品相对消费品价格上升,资源会向资本品集中,生产消费品的资源就会减少,消费供给就会减少。此时利率上升,大部分的资本品还在生产,并没有成为支持消费品生产的能力(拖拉机只安装了两个轮子,就没钱安装另外两个轮子,俗称“烂尾”),后续的生产阶段无法进行,企业资金链就会断裂,导致大量债务违约。由此,奥地利学派认为政府的货币政策是导致经济周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