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前面说到,沉浸于负面情绪是一场自我消耗,但这并不意味着负面情绪一无是处,管控情绪就是要彻底消灭或压抑负面情绪。这是片面的认知,因为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痛苦能让我们回归到此时此地的现实中;内疚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目的;焦虑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多为将来做准备;恐惧可以动员全身心,让我们保持高度的清醒来应对险情……这些痛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动力。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人们对环境的某种反应。如果我们在内心深处认为情绪本身是坏的,是不可接近的,或是对它提前预设了立场,那我们必须要澄清这个错误观念了。事实上,情绪是一种中性的力量,每个人都会有倾向于不同情绪的反应,这很正常。当负面情绪开始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时,人为的选择才是决定“好坏”的分水岭。
换句话说,面对同样糟糕的境遇,有的人可以很好地对负面情绪进行管控,有的人却只会游走在放任与压抑之间。这也是菲斯汀法则给我们的启示:“生活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之事的反应决定。”
现代职场人一边承受着职场的重压,一边承担着生活的艰辛,职业瓶颈、人际关系、房贷、车贷、教育经费像是一块块石头,沉重地压在心口。可是,有多少人会把这些感受用妥帖的方式表达出来呢?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所以才有人说:“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
情绪的流露变成了最昂贵的奢侈品,似乎隐忍才是成熟的标配。直到某一刻,实在忍不下去了,又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其实,无论是压抑还是爆发,最终买单的人都是我们自己。认真回顾一下:有多少次的隐忍压抑,以口腔溃疡、喉咙疼痛的方式变相折磨过我们?有多少次乱发脾气,让我们和亲近的人相互嘶吼、形同陌路?有多少的焦虑和烦躁,让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却已感觉精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