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33章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去自己根基的就能长久,身死而精神永存的是真正的长寿。)
人既能以道为处所,自然也能和它同长久;既能以道为依归,则虽死,却能与道同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林语堂说:“死而不亡者寿”非常接近他的“不朽”观。当然,在此他只是点到为止,所谓寿或长命百岁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最高明的贺辞了。
1.精神像处女一样温柔
《庄子·达生》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有人叫单豹,善于养生,住在山里,七十岁了还面色红润,象个婴儿,后来被饿虎吃掉了。又有人叫张毅,到处挖门子,找靠山,劳心过度,得“内热”病死了,单豹死于外部原因,所以说是“丧外”;张毅死于内部原因,叫“丧内”。王夫之则用气来辅助气,用精来辅助精,自认为“不失其所”,但到底要败坏。岂但是单豹的“丧外”和张毅的“丧内”呢!这都是因为他们磨砺智慧、拚着力气,去实现自己的追求。虽然有自己的处世之道,但不能把顺应自然作为处世之道以保证不会失败。看到人的精气没有什么留下,可以叫作死,但其中那象处女一样温柔、象流云一样萦绕、微妙莫见、到处通达的东西却并没有消失呢!如果不是真的运用自己那深沉的聪明,或生或死,都能使行动达到最高的和谐,象那些“抱而不离”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谈论这个问题呢?所以有虞氏的法只能久存,泰氏的道却可以不朽。中士的计划不过是长远一些,但有道的人的生命是无限的。
2.坦然面对死亡
在《大宗师》里,庄子写道:
子祀、子舆、子黎、子来四个人在一起谈话.其中一人突然说:“谁能把虚无当做头,生存当做脊梁,死亡当做尾椎骨,谁能知道生死存亡本属一体的,就是我们的朋友。”四人相视而笑,乃成了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