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那些大喜大庆的描写其实是有些不负责任的,或者说是报喜不报忧的。因为在这诸多仪式中,至少有一项不应该喜气洋洋——和韦氏一起回来的,还有三口棺材,里面装着的一个是太上皇,一个是皇太后,一个是皇后。
对三口棺材的处理,考验着官家的政治智慧。
政治智慧是个什么东西呢?就眼下这件事而言,它至少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明明有难言之隐,却要做得冠冕堂皇;明明想草草了事,却要做出一丝不苟的样子;明明是这一码事,却要拿那一码说事;明明关注的是事情的实际意义,却在仪式意义上兜圈子。
首先是要不要开棺改殓。
提出这一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礼法问题,也就是说,当初草草入殓的徽宗等人应该改易相应的衮冕翚衣和棺椁,才符合大殓的规格。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基于对金人的不信任,怀疑他们在尸骨上作假。徽宗死于绍兴五年,当时宋金两国尚处于战争状态。作为被俘虏的太上皇,金人且封他一个侮辱性的称号:昏德公。仅就这封号,他在金国的处境就可以想见。一个生于深宫长于锦绣终日优游于女人和艺术中的风流皇帝,其生命精神本来就相当萎靡,一旦失去了权势的光环,唯有猪狗一样地活着。至于所谓的人格和尊严,那就太不切实际、也太奢侈了。金国凡有大小吉庆,往往会赏赐他一点吃的或穿的。每得赏赐,他都要恭恭敬敬地写一道谢表,用他那漂亮的瘦金体书法表达摇尾乞怜的感激之情。金人竟然把这些谢表编印成册,士大夫人手一本,作为对失败者的一种精神把玩——就像把玩他们的妻妾女子和宫廷器物一样。就这样一个不知羞耻的“昏德公”,就这样一具在敌人的**威下苟延残喘的行尸走肉,后来死在五国城那种荒凉的地方,金人怎么可能给他置办棺椁呢?按照女真的习俗,肯定是用破毡子一裹就随便埋掉了。现在和议既成,徽宗等人的梓宫得以归葬,无论是对金人傲慢且阴损本性的认识,还是对历史现场的揆情度理,人们都有理由怀疑那棺材里面究竟有没有人,是不是先皇。其实早在四年前第一次绍兴和议时,即有大臣提出了这样的怀疑,认为“倘或梓宫可还,真假未辨”,且建议将梓宫“斫而视之,然后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