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绍兴十二年

圣节

字体:16+-

一年中最重要的节庆,除去元旦和冬至,还有圣节。元旦是一个完整时间序列中的第一天,即所谓的一元复始;冬至则标志着白昼渐长,在天地阴阳二气中,阳气开始上行,因此,这两个节日都体现了神的意志。相对于“神”而言,“圣”略次之,圣节是皇帝和皇后的生日,亦包括太上皇和皇太后。封建王朝的统治理念是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如果说神是掌握一切的董事长,圣就是替天行道的总经理。但这个总经理一点也不客气,圣节的重要性和隆重程度居然与元旦、冬至等同,也是普天同庆。把自己的生日作为整个国家和全体民众的节日,这是“家天下”思想合乎情理的体现,家长过生日,能不阖家庆贺吗?

这中间,皇太后的生日具有特殊意义。作为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是普天之下唯一比皇帝还要尊贵的人,这当然是在没有太上皇的时候。皇帝虽贵,但终为人子,他那不对任何人弯曲的膝盖——有时甚至在神灵面前也不跪拜,赵宋立国不久,太祖皇帝视察大相国寺,在佛像前问陪同的和尚应否跪拜,和尚很得体地回答:“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会心一笑,遂不拜——在自己的老娘面前是要下跪的。中国历来的传统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荣,因此典制规定地方各级官员的母亲出行,可以用其子所能享受的一切仪仗,但其父则不行。这样的规定虽然有点看不懂,但我们至少可以从哺乳动物所共有的恋母情结中找到渊源。

皇太后韦氏的圣节是十月二十五日。但十月二十五日只是**,作为前戏的筹备工作其实早就开始了。

首先是“衙前乐”的组织和排练。

作为圣节期间的文艺演出队伍,“衙前乐”是个新名词。所谓“衙前”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衙前”而不是后庭,说明这些艺人不是朝廷或官府固定包养的。二、既然就在“衙前”,说明是可以随时呼唤招之即来的。很显然,这和北宋时的举国体制不同,北宋的时候,朝廷设有教坊,那是由国家出钱供养的专业文艺团体,专门为朝廷的礼仪活动和宫廷宴会服务。徽宗皇帝本人就精通音律,又好大喜功,因此教坊的队伍相当庞大。在从崇宁到宣和的那些年里,到处是盛世欢歌和升平乐舞。当时有一种理论,说国家钱太多了,国库里堆积的财货有如汉朝的西园库和唐朝的琼林库,这两个库都是把财货囤在里面不开销,时间长了都烂掉了,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写道:“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怎样才能不让财货“化为尘”呢?那就赶紧花呀,挥霍呀。钱只有在使用时才具有价值,藏在家里只是一个数字。这种话当然是有钱人说的,宋王朝当时就相当有钱。于是除了给官员加薪和兴建各种形象工程,就是公款吃喝。有意思的是,那些因为太富了才不得不举行的宴会,恰恰要用一些带“穷”字的词语才能形容,例如:穷奢极欲,穷吃海喝,穷形尽相,甚至穷凶极恶。每一次宴会都像是最后的晚餐,都像是今天吃过了明天就要去死的样子。那么就吃吧,人类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吃出来的,火的使用,弓箭的发明,种植和狩猎等等,都离不开吃。在宋代的文明成果中,除去活字印刷而外,就是宋词以及河豚的吃法,后两项都与宴会有关。吃喝风起来了,助兴的歌舞亦随之风起云涌,各种晚会都以奢华的名义互相比拼。对于艺人们来说,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幸福时光,只要你歌唱得好,舞跳得好,或俏皮话说得好,琴弹得好,就可以混一个待诏或祗候之类的高级职称,那都是体制内的勾当,虽没有多大权势,却可以享受相当一级官员的俸禄。那时候体制内的艺人还不兴出场费,但每次演出的赏赐就已经让他们盆满钵满了。所以有点名气的艺人,收入远高于翰林院那些学富五车的文人官僚。有些歌者和舞者还借助于文人的词章而留名青史或艳史,例如赵青青、李师师、谢媚卿。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不管排场如何盛大。渔阳鼙鼓动地来,金人骁勇的铁蹄为这出盛世豪宴画上了最后一道休止符,歌舞的看客和表演者都当了金人的俘虏,教坊成了一个奢华时代最后的绝响,如同京师景龙门内那美轮美奂的艮岳一样。南渡以后,局势动**加上财政吃紧,教坊从此裁撤。朝廷每有典礼需要用乐时,就让民间的艺人和妓女们临时客串,也就是花钱买服务,省去了一大笔养人的开支。这种市场化操作从经济上讲很合算,艺人们随叫随到,就像在衙前的台阶下听候召唤一样,故称之为“衙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