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所谓讲到点子上,就是讲得准确、透彻、明了。我们常说的“一针见血”“一语中的”,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反过来看,讲话讲不到点子上,那就是偏颇、肤浅、含糊,使听众要么产生误解,要么不得要领,这样的稿子就必然是失败的。比如这样一段话:“学风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努力解决。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学习,一个不重视学习的领导必定不是一个清醒的、成熟的领导,所以我们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段话究竟想说什么?也许想谈学风问题,想强调学习要联系实际,但后面谈的又是学习的重要性,变成东拉西扯了。
当然,出现类似的一些问题,绝不是写作者有意为之,他们也想写得准一些、深一些、漂亮一些,但到了动笔时又力不从心,要么离题万里,要么语无伦次,洋洋洒洒一大段,绕来绕去就是绕不到点子上。这里既有知识面和观察力的问题,也有基本功和方法的问题。这里只从方法上谈谈“深、准、实、精”几个字的要求。
所谓深,即分析问题要深刻,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停留于表面。特别是在形势错综复杂、困难和矛盾很多、人们的思想认识存在诸多困惑的情况下,领导者的讲话,更应该明察秋毫,抓住根本,使人们辨明方向,增强信心。比如上级发出关于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的指示精神后,某些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干部产生了误解,认为这回可以松口气了,用不着担心排位落后了,于是工作也放松了。对此,有篇讲话稿是这样说的:“不错,我们的确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浮夸虚报,但是,慢就是实事求是吗?快就是弄虚作假吗?能争取的有效益的快速度也不该争取了吗?不对!我们要提醒某些同志,不能以实事求是为幌子来掩盖自己的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这话就击中了要害,比起泛泛而谈地批评,分量就要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