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事关大地和心灵的文学

第二节 文学“经典性”的获得与生成

字体:16+-

当今文坛是个热闹场,各种流派、各种旗号的队伍轮番粉墨登场,但大多都未掀起**便匆匆消停。批评界也热衷制造话题,并与传媒联姻,炒作出一批批创作群体。作家面对话语的轰炸也似乎有些无措、欠冷静,为占领各自的话语场,争取在文坛占领一席之地而急切地抛出新作。其命运如何,明眼人都看得见。能真正远离文坛的沸沸扬扬,固守自己的创作个性,沉潜于当今生活洪流之河床的作家却不多见,贾平凹就是这些不多见作家中的杰出者。从《浮躁》《废都》到《白夜》再到《土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扎实的思索、探求历程。他似乎有佛道气,然而他无疑又有热切关注时代社会问题、关注中国人灵魂安顿的现实**,尤其注目于当代文化转型中国人灵魂的痛楚与蜕变、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侵吞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比起那些刻意求新的作家,他的作品能真正扎根于现世,为我们提供了改革开放之后各阶段鲜活的民情世风的真实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灵的变迁史。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三部长篇《废都》《白夜》《土门》都是其呕心沥血之作。关于《废都》的各种评说已有很多,对《土门》的评论也不少。倒是《白夜》虽比《废都》展现了更广阔的生活,比《土门》更鲜活(《土门》意象化、理念色彩比较重),好似“生不逢时”。当时各种新热点的争鸣太多,它的问世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在文坛话题大战稍稍平息后,《白夜》这样的力作必将浮出历史地表,它的独特与深厚也必然将使之跻身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行列。

一、深沉的现实**

当今文坛所呈现的精神气象堪忧,这个时代精神信仰的迷失导致作家的社会热情丧失,作家在作品中“躲避崇高”,许多作家还躲入“象牙塔”中写作,个人化写作亦大行其道。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贾平凹却对当下的现实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责任感,负荷着比常人更多的痛苦与忧虑从事自己的写作。他执着于关怀当世的民情世风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扎根于当下中国社会及文化转型的历史,把自己沉入当世生活的深层,从一种更宏深的角度观照、感受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蜕变。这种极大的入世情怀成为推动他创作的原动力、内驱力,而当代浑沉复杂的生活也给予他丰富的创作资料和创作灵感。这使他拥有自己的创作园地,又能沉潜于当代生活的本质,可以不至于为文坛时新的潮流推着走,不至于依靠外界力量来推动创作,不会盲目地赶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