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们的隐逸情结
背靠着那株需要两三人才能合抱的大松树坐下,贾岛感到一阵怅惘。
汩汩的涧水声时时被不知名的鸟叫阻断,忽东忽西,忽高忽低,清脆而稚嫩。贾岛很想看看这些可爱的精灵,但目光所及,尽是在风中摇曳的苍翠,还陆续飘来缕缕烟云,如草书的飞白一般刷过峰峦,遮遮掩掩的不让人看清。
贾岛觉得身上有些凉意,摸摸衣袖,有些潮潮的。低头看去,正好一缕云低低流过,连脚下似乎也朦胧起来,竟有些飞升的意思。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回头看看那个半大孩子。可那孩子一直在松树下埋头挑拣着草药,没空搭理他——再说,他贾岛能与一个孩子聊些什么呢?
这时,远处隐隐响起丁丁的砍伐声,贾岛不觉精神一振,忙站起身来。但等他循声望去时,云雾早已经在湿气中渗洇开来,把群山隐得只露几个峰尖。
贾岛突然有了作诗的冲动。只一思量,脑中便有了一首完整的诗。他反复默诵几遍,居然觉得比他那些捏断了胡须多日苦吟出来的还要好些。他强按捺住兴奋,定定神,曼声吟道: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云深不知处——”“云深不知处——”山谷间,回音久久不绝。
贾岛为这首诗取名为《寻隐者不遇》。
那天,他没有遇见这位慕名已久的隐士。
隐士采药去了。
人类是群居动物,但自从互相搀扶着走出岩洞,开垦、筑室、建城,一步步远离山林的途中,有些人的耳边却始终萦回着来自山野的声音。或是松风,或是猿啼,或是鹤唳,甚至是狼嗥虎啸,呼唤着他们重新离开人群。
自古便有隐士,但到了唐朝隐士们才真正迎来了黄金时代。隐士再超脱,也得有强盛国力的保障,天下大乱时哪座山能避开战火、容得下这么多闲人呢?说什么隐士,大都是被逼入山的难民罢了:“(隋末)治日少而乱日多,虽草衣带索(指衣着粗劣的隐者),罕得安居。”(《唐才子传》)而到了开元年间,谁能说清,就在这笙歌鼎沸的万丈软红边上,终南山、华山、嵩山,莽莽苍苍之中,究竟隐藏着多少布衣麻鞋悠然来去的高人?山林深处袅袅升起的炊烟,竟飘到了庄严的朝堂之上,有的居然还交织成了登天之路。终南捷径,这个讽刺伶俐人利用隐居引起朝廷注意从而迅速得官的成语,自然是对真隐士的莫大侮辱,但这种全社会对隐逸生活的空前向往,却是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过的。即使这种心态不能算唐朝最为兴盛,但起码有一点是值得夸耀的:还有哪个朝代对这个若隐若现的群体留下了这么多记录?而且,这记录本身就是不朽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