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草春秋

远志小草

字体:16+-

——淝水两岸

两晋南朝,世族名流好服食养生,多对医药有些研究。且不说医学史上名声赫赫的皇甫谧、葛洪、陶弘景等大家,连行伍将军亦有精于岐黄者。如东晋时曾两次主持北伐的殷浩便是其中高手,史称“妙解经脉”,有次居然只用一剂便治愈了一个百岁老人的痼疾。

但殷浩打仗却不如用药那么在行,北伐惨败,耗尽了朝廷多年积累的器械军储,被废为庶人。从此大权尽入桓温之手。一日,有人送了桓温一些草药——想来此公也有此好。他在药篓中挑挑拣拣,举起了一株,在座的人都认识,那是远志。这时桓温问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此药又名‘小草’,为何一物而有两名呢?”他斜睨着坐在身边的谢安,似笑非笑。

严格说,在医家看来,远志与小草并不是同一物,而是同种植物的不同部分:苗,也就是地上的茎叶称为小草;根才叫远志。两者功用也不尽相同,远志属于安神药,用李时珍的话说是能“益智强志”——这便是远志得名由来,可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用于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肿毒等症;而小草却没有祛痰作用,只能益神、补阴气、止虚损。成书于北宋的《本草图经》说得明白:“古本通用远志、小草;今医当用远志,稀用小草。”

也不知谢安是不是知道这些,但没等他应答,旁边有人已经高声替他回话了:“这很好理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嘛!”这人也是行家,说到了点子上,处,藏在地下便是远志;出,发出苗来便成了小草。

可这时谢安的脸上,却不自然起来,据《世说新语》所记,是“甚有愧色”。须知谢安一生极有气度,有次泛海出游风浪大作,别人都吓得面无人色,而他却还能吟啸自若,怎么这寻常一句话,居然能令他变了脸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