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陪同外宾看京戏,舞台上出来个大花脸,因为座位近,还能看见演员的眉毛眼睛乱动弹。外宾奇怪了,指着大花脸问我:“他脸上究竟有没有面具?”我说是演员用戏剧油彩抹上去的。外宾摇摇头,表示不太相信。剧场休息时,我陪外宾在休息室坐下,给他讲了那个有关“兰陵王”的古代故事——
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北齐”的王国,它的王子叫兰陵王,非常英俊。一次,国王派他出去打仗,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但发现对方士兵并不怕他。他苦恼了,甚至痛恨起自己英俊的面庞来:“你为什么不能厉害、威猛一些呢?你为什么不能让敌人一看见你就吓得魂飞魄散了呢?”于是,他想了这样一个办法:找人照着他脸型,专门刻制了一副木头面具。后来打仗时就戴上面具,正好把脸卡住,空余下两只手可以拿武器。结果进入对方阵营,敌人就近看见他这副面孔,立刻望风而逃。外宾信了,于是笑了。
京戏的脸谱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刻画英勇、豪壮的人要用花脸?最初,又是怎么化装的呢?我猜想,最初可能只是用黑色粗粗地描一下眉毛,同时把眼圈勾勒一下,再把两腮多画些胡须。表演中把声音搞大,动作中手脚也支起架势……如果这样演了,估计就能与一般的官员(多是老生)书生(多是小生)不同。这样经过了一些年代,我们聪明的演员祖先们,又想出“是否在这些人的脸上,多涂抹一些颜色”的设想。于是,他们用红色甚至是棕色涂抹他们的脸,显得他们很雄壮;再有,他们在一些坏人的脸上涂抹肮脏的颜色,让观众一看见这些人,就知道他们不是好人。
随后,他们不断改变、更换着油彩,让油彩涂抹在脸上不会太难受。演员们也在逐步适应这样的化装方法,学会涂抹之后还依然会动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如果把脸涂抹得过于厚了,面部动作就不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