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看戏,往往从“武打”多的戏开始。好,那么咱们也由看“武打”戏开始吧。
京剧《三岔口》[7]主要有两个角色,一个武生,一个武丑。武生是江湖好汉派出保护“自己人”的,而“自己人”刚刚被押解着住进这个位于三岔口的小店,这武生就尾随而来。店主是个矮小机敏之人,京剧每遇这类人物,往往就以武丑扮演。于是,双方在黑暗的屋子里,相互摸索着展开了对打。事实上这是一场误会,最后店主的老婆拿着蜡烛进来,双方这才和好。单纯从故事看,实在没有太多的曲折。但这个戏几乎没有很多的对话,双方一见面就开打,打斗占据了演出时间的四分之三还多,是单纯以“打”取胜的。
京戏当中很讲究武打,一般的武打是因为双方矛盾实在无法和平解决,于是只能以武打判一个输赢。这种一般的武打,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再或“多对多”,都以整齐、干净、利落求得美感。武打的场合各种各样,可以是旷野,可以是城市,可以在山岭,也可以在密林。但无论怎么打,都是以身手之间的“武打”为手段,去表现人物的性格。武打绝对没有办法改变周围的环境,唯独这《三岔口》有些特别:武生进入客店,店主上前接待并送来蜡烛。送蜡烛表示进入夜晚,武生在店主走后,手持蜡烛在屋子里四处察看,动作与神情都很细致真实,越发表示出已是黑夜。武生通过检查,发现屋内没有问题,于是灭灯上床入睡。这时店主带刀上场,轻手轻脚,表示夜深人静。他用刀拨门,时拨时停,表示出极度小心。武生发觉门外有人,警觉起身,处处防范。店主进门,摸黑搜寻武生,武生同时也在搜寻他。双方都以“摸”准备着“打”。动作越是小心,也就越发表现出室内漆黑如墨。观众在这种时刻,内心应该是无比愉悦的:舞台上明明是大白光照耀着,两个人物却面对面由“互相防范”转到“激烈开打”。尽管近在咫尺,尽管睁大了眼睛,却一丝一毫都不能看见。演员的表情越是真实,舞台上的“黑夜感”也就越强。这种白天“打”出了黑夜的手法,曾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征服了很多的外国观众。此前他们只看过真实的话剧,舞台上一切必须写实。怎么中国的京剧一来,居然能在几千支灯光的照耀下,舞台上仅仅通过两个人的开打,就造成了白天“打”黑夜的舞台真实!真是神了,真是奇妙无比,真是东方展现了她的艺术风韵!在那个年代,这出《三岔口》多次走出国门,赢得了“新中国的文化大使”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