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间的距离

洋桥记事

字体:16+-

红毛桃树

197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初期,我在洋桥住了好几年。那个地方,位于陶然亭南一两公里,我住的时候,四周还是一片农田,为什么取了洋桥这样一个名字?在我住的一片房的北面倒是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水泥桥,莫非以前的桥是洋人所造,或者造的桥是洋式的?我家南面不远,过一条小马路(如今成了三环路),是马家堡村,清末最早修的铁路火车站就设在那里,后来才移至前门。我住在那里的时候,老火车站的旧石基还在。那时候,火车也是洋玩意儿,在火车站附近建座洋式的桥,也是非常可能的。对于洋桥这个地名,我不明就里,一直这样猜想。

当年铁道兵修建北京地铁之后,集体复员,留在北京安家立业,洋桥那一片房子,是专门为他们修建的,占用了一片农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红砖平房,每一户的面积一样,都是一套一大一小的两间房子,人称“刀把儿房”。每一户门前,有一座小院。如果能有上下水,再有小区的绿化,就是现在的花园洋房呢,和洋桥这个地名就相匹配了。

可惜,那时,那里只是一片城外简陋的红砖房。别看这样,那时,孙颙、蒋子丹、理由、石湾等作家,都曾经来那里找过我,那时的文学还没有完全贵族化。不过,文学再美好,也难以装点那里的简陋。除了简陋的房子,和前面的一片荷花塘,四周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朵花。所有的树,所有的花,都是种在各家小院里的。这些铁道兵和他们的家属,个个都是种植能手,不少人家选择种菜,也有不少人家选择种花种树,即使种菜的人家,也会种一两棵树,但大多数是果树,为了秋天可以摘果子吃,实用为佳。

隔我家一条小道,把道口的是乔家的院子,他家种的是一棵桃树。他家夫妻俩三十多岁,都是湖南人,我管他们分别叫老乔和乔姐。他们有两个男孩子,个头儿差不多,起初我以为是双胞胎呢,后来才知道小哥俩相差一岁,都才上小学不久,都贪玩不爱学习。那时,我在中学里当老师,老乔到我家找我,请我到他家为这两个调皮小子补课,一来二去,渐渐熟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