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长生果”

梦里寻你千百度

字体:16+-

“我是喝东海水长大的。”

“青山绿水的故乡——浙江玉环楚门镇,以富饶的鱼米养育了我,串村走乡的戏班子,也以演出的古老的传统戏,给了我最初的文艺营养……”

这几句话我说了不知多少遍,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但我却不腻烦这个重复。我对故乡情浓于酒,再说一千次一万次也难以道尽我的恋念。

故乡令我追忆的事太多了,我经常想起这样的情景:……一河碧水,**开圈圈涟漪,呵,小船划过来了,一只、两只、三只、四只……靠了岸,系了缆,船上的人都下来了,男的女的,老的小的,说说笑笑,熙熙攘攘,一齐朝一处墙颓壁破的庙台或几根大毛竹搭成的“戏棚”拥去了……庙台上,戏棚里,锣鼓铙钹震耳,笙箫管笛齐奏,哦,某处来的“的笃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对越剧团的称呼),大戏演得正热闹哩!

演的什么戏呀?什么都有:《白蛇传》《孟丽君》《珍珠塔》《钗头凤》……

我那时还小,常常是被大人抱在肩头或坐在高高的“梯凳”上才看得见台上台下的一切。我看见了台上的红男绿女,虽然不懂其中的悲欢离合,可是这一切都使我非常入迷;而令我惊异的还有台下——台下的男女老少,拥着挤着,仰头看着,一忽儿眉展眼笑,一忽儿涕泪唏嘘……慢慢地,我也跟着笑,跟着哭,为了台上那些好人的离散和屈死,我也哭得泪人儿似的……

戏剧——古老的戏剧,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地潜入了我的心头,孕育和催发了我对文学的爱好,我迷上了戏剧,迷上了书。

……还是笙箫管笛,还是那锣鼓铙钹,不过,戏台已经不是那种残破的庙台或简陋的竹棚,而是筑在平坦的晒谷坪上的一个宽大的水泥台子;观众们还是熙熙攘攘,你拥我挤,不过,台上的戏已不单单是缠绵哀怨的男女恋情。这时,敲的是解放的锣鼓,响的是土改的爆竹,戏呢?《血泪仇》《刘胡兰》,而当抗美援朝开始时,《木兰从军》《空城计》也是少不了的……我呢,也从台下的小观众变成了台上的小演员,无论是扮演没有一句台词的诸葛亮的“琴童”或花木兰的弟弟“花木棣”,或者是扮演只有三句道白的《血泪仇》中的“狗娃”,都令我非常兴奋、激动。我跟着老师们串村走乡,演了一场又一场……还是在演《血泪仇》吧,一个老太太跑上台来,搂着我这个剃着光头,穿着破夹袄的“狗娃”,“心肝儿肉”地哭得气咽声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