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今夜你还会想起高井弄吧?那条弯弯曲曲如迷宫般的弄堂,一直从民国延伸到新中国,从“大跃进”延伸到“**”,再到拨乱反正,直至1980年,84岁的您与世长辞。外婆在高井弄里度过了几十年的光阴,从婀娜多姿的少女到风韵犹存的少妇,直至白发苍苍的老妪,外婆演绎了一个女人与一条弄堂须臾不能分离的世间情感。
外公也是如此。民国时代的外公是个靠个人奋斗终有所成的小业主。在丽水城里踩过人力车,做过小木匠,省吃俭用最后在高井弄买下一套宅院。面积还不小,有200多个平方。宅院是三进房,有葡萄架,有菜地,有池塘,完完全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丽水样板。在这里,民国某年,外公娶到了外婆。高井弄里吹吹打打,一抬花轿,一个新娘,一段人生翻开了新篇章。外公的人生奋斗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高井弄见证了这个高大男人的奋斗历程。他勤奋耕耘,终有所成。几年之后,外公拥有了三个女儿,分别是我的大姨妈、我的二姨妈以及我母亲。高井弄里人丁兴旺,这个管姓人家有欢歌笑语,有童言无忌。尽管当时还没有我,但我仿佛可以想见,他们的快乐和忧伤是高井弄式的,直抒胸臆,充满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这是江南的味道。
我见证高井弄的时光是1969年至1984年。1969年是我出生之年,1984年是我们举家迁离高井弄之年。15年的光阴,我用来体验、体察或者说体味高井弄的味道。它的温度,它的包容,它的调皮以及它的沧桑都让我流连忘返。我那时还不知道,自己捉迷藏曾经躲过的地方是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我和我的小伙伴玩过家家游戏的场所则是抗倭名将卢镗的故居;如果还要寻幽问古,高井弄南弄口的周家墙弄,他的古宅是晚清贡生周益谦之家。但那时的我轻轻松松地跑过了,只是为了一只貌似很容易抓到却老是抓不到的红蜻蜓。它飞飞舞舞,停停留留。这是我童年的红蜻蜓,无数次在梦里翩翩起舞。我不知道,它曾经无数次掠过高井弄的一个书香门第——民国时,周益谦的子女与孙辈从这里走出,先后有七人留学日本,并终有所成。但年少无知的我当时追逐的只是那只红蜻蜓。在我眼里,它就是全部。关于这个世界的快乐与希望,或者说是高井弄式的快乐与希望。事实上,我童年时代,高井弄的原住民多为工人和农民家庭。大家财富差不多,情感差不多,价值观差不多,隐私差不多,或者说根本就没什么隐私。人人门户洞开,家家人进人出。你烧什么菜,我做什么针线活,一望便知。倘若隔壁邻居夫妻吵架,则成了大家共同的隐私。为什么吵,怎么解决,人人出谋划策,直至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