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当29岁的解缙被贬为河州卫吏时,他不知道,自己从南京千里迢迢抵达大西北的甘肃河州,不仅仅是一个明朝官员仕途失意的个案,从文化角度来考察,其实也是中原儒家文明对这个有着“河湟重镇”之称的历史名郡一次不期而遇的观照或者说洗礼。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是个动**不安的年头。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即帝位。正在江西吉水老家闭门思过的解缙闻讯,急匆匆进京吊丧。这个帝国问题官员突如其来的举动毫无疑问让新帝有些难堪。因为就在八年之前,因解缙在仕途上急躁冒进,帝国高层们纷纷在朱元璋面前告他的状,朱这才让其回吉水闭门思过。或许朱元璋想用十年时间,让解缙学会修身养性,少安毋躁。但这一回,十年时间未满,解缙就私自返京。曾经受其攻击的御史袁泰乘机向新帝进谗言,终于导致解缙被外放到西北边地做一名小官,由此,解缙命中注定要遭遇河州。
毫无疑问,当时的河州显然藐视了解缙的抵达。解缙初到河州的心情,在他写的一首诗里泄露无遗:“陇树秦云万里秋,思亲独上镇边楼,几年不见南来雁,真个河州天尽头。”“镇边楼”,即河州城北城楼,因城楼北檐挂有“镇边”的匾额,故称“镇边楼”。这首诗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个江南才子乍离故土,遭遇西北边地如此粗犷无边的塞外景致,一时间心理不适所产生的恐惧与抱怨。河州与江南到底有多远啊,几年时间都看不见南来飞雁,说明雁子飞断翅膀也到不了这里,细究起来,这地方真可谓天尽头了。
其实,解缙不知道,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相比,河州又大气得可以。它是大禹治水的极地。《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河州曾几度被洪水冲刷,但多少次推倒重建,依旧将自己站成了河湟重镇。仿佛它要告诉世界,有梦的地方就有家园。而历史人物大禹等人的足迹,也因了这种信念,遍布在这块七千九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同时,与鲜有战事、繁花似锦的江南相比,河州又似个争强好胜、从不服输的汉子,雄性地存在于西北边地。它既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连接中原与西域文明的一大驿站。应该说河州是豪迈的,也是包容的。曾是丝绸之路上的“茶马互市”,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区与牧区、中原与诸蕃之间,不同区域人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在这里并行不悖。当解缙静下心来时发现,他在河州所目击和体察到的,实在是其江南故土所给予不了的,也是他在南京这个纯政治都城从未接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