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乾隆的惆怅

中庸

字体:16+-

康乾时代的官员张廷玉深谙中庸之道。他一生信奉的人生格言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凡事注重细节,少说多做。每次蒙皇上召对,此公从不泄露所谈内容,也不留片稿于家中。张业务纯熟,慎始敬终,“有古大臣风”。帝国正县级以上官员的履历他无不知晓,甚至县衙门里胥吏的名字他也随口道来。雍正十一年(1733年),他的长子张若霭高中一甲三名探花,张闻知后不是心花怒放,反而“惊惧失措”,立刻求见雍正,“免冠叩首”,认为自己儿子还年轻,登上一甲三名,是祸不是福,恳请将其改为二甲一名。其言辞恳切,让皇帝颇为动容。

其实,张廷玉的中庸之道还体现在不做大事,专做小事上。虽然雍正朝的每一项重要决策他都参与过,但张从不揽功。有人因此误解他,称“如张文和(张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画喏坐啸,目击狐鼠之横行,而噤不一语”。但皇帝却很喜欢这样的性格。张廷玉有一次生病数日,痊愈后回去上班,雍正皇帝很高兴地告诉身边近侍说:“朕股肱不快,数日始愈。”一些大臣以为是皇帝龙体欠安,争相前来问安,雍正却对他们说:“张廷玉有疾,岂非朕股肱耶?”——张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雍正视张廷玉如股肱,要事秘事就专门交代他去办理。雍正事后对他人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为了防止张廷玉因为经济原因不小心犯错误,雍正专门对他实施高薪养廉。经常赏其万两白银,甚至将一个本银三万五千两颇具规模的当铺赏给张廷玉去经营,以为捞外快之用。对于皇帝的格外恩赐,张廷玉诚惶诚恐,不敢接受。雍正就反问他:“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逼他接受。

应该说作为仕途中人,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张廷玉做得算是如鱼得水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对他恩爱有加。康熙令他入直南书房,提拔他做副部级的礼部侍郎。雍正更是对张廷玉赏识有加,提拔他做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户两部。张廷玉有次回家省亲,雍正写信给他:“朕即位11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张廷玉年谱》)这份情感,已经远超君臣关系了。至于乾隆,也对张廷玉尊敬有加,特封他为三等伯爵,开了有清一代文臣封伯的先例;乾隆甚至在一首诗中把张廷玉比作周宣王时的贤臣仲山甫和宋朝名臣文彦博与吕端,将其奉为汉臣之首,对他可谓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