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春秋大幕在狼烟中开启。王室日益衰落,王权逐渐旁落,王朝由强转弱,诸侯竞起。
中原板**,天下无宁。
春秋时期近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社会急剧动**,版图疾速重组,但有分有统,分而不裂。
周武王伐商时,天下方国七百五十多个,所谓方国,无非部落,多得数不过来。春秋初期,可考的国家有一百六十多个,有的国家小得在地图上留不下一个墨点。春秋争霸战的高光时刻不到百年,先后出现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春秋五霸”,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形成自己和本国的尖峰时刻。到春秋末期,只剩下晋、齐、楚、吴、越、燕、中山、鲁、卫、宋、曹、郑、陈、蔡、秦等十多个规模以上的国家。战国初期,争霸战转型为兼并战,攻城略地、灭国占地,消灭目标国的武装力量、摧毁目标国的政权机构,成为战争的主要形态。诸侯国之间战争的结果,不再是双方输赢,而是国之生死。到战国后期,天下强国莫非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个个都是蛮拼的,逐鹿中原,惊尘蔽天。其他各国,非小即弱,弱肉强食。“战国七雄”并起,国家政治形态相近,各自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社会、军事政策举措相似,各自都在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而争战,以剑为毫,蘸血为墨,书写着春秋战国大戏的尾声和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开篇。
端详春秋五霸,各有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齐桓公灭国三十多个,尽管后来田姓齐国取代了姜姓齐国,但齐国一直打到战国末期,是被秦所灭的最后一个大国;五霸中的老二是晋文公,到他任上,晋国已经“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作为周王室最亲近的姬姓诸侯,晋国挟周天子以令诸侯达百年之久,是中原王朝真正的“主”,但在公元前453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从此覆灭,晋地尚在,晋国已无;秦穆公是有谋有勇之君,说他有谋,是因为他结成“秦晋之好”,两国的政治关系因为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而变得很有看头,谋近有方,谋远有法。说他有勇,是因为他凭着胆略,使出身西部边陲,位置不如宋国、权力不如晋国、武力不如楚国、财力不如齐国的秦国,从春秋初期的“二等强国”跻身“春秋四强”“春秋五霸”,兼并十四个国家,为秦国最终进入战国七雄、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宋襄公是五霸中的“仁义”之主,宋国是商纣王的兄弟微子启被周王朝分封后所建,前朝遗臣,诸侯中爵位最高,地位仅次于周天子,宋国不大、实力不强,却好打斗,欺负弱小惹强手,兼并了五个小国,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但在公元前286年,被惹恼了的齐、楚、魏三国联手给分了,是礼仪在战争中最后的守护者和殉礼者。整个东周列国逐鹿中原的五霸中,晋地居北,齐地偏东,秦地在西,宋国在中原,而楚国占领着南方的广大地区,地形复杂、战线交错、物资丰沛、交通便利,具有战位优势、战略纵深和战争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