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话二十四史

杨继盛列传

字体:16+-

杨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保定府容城县(今河北省容城县)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

大明第一铁骨谏臣

杨继盛出生于耕读之家,七岁时生母去世,继母便让他去放牛。杨继盛经过私塾,看到学童读书,羡慕不已,向哥哥请求上学。哥哥说:“你年龄这么小,读什么书!”他反驳道:“我年纪虽然小,但是能放牛,为什么不能读书?”哥哥将此事告知父亲,这才让他边读书边放牛。

杨继盛十三岁时,正式跟随老师学习。乡试中举后,进入国子监读书,深受校长徐阶赏识。三十二岁时,他考中进士,在南京(今南京市)任职。期间,跟随吏部尚书韩邦奇学习音律,因天资不俗,深受器重,韩邦奇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自此,杨继盛名声初显。三年后,他被提拔到京城北京(今北京市)任职。

当时,蒙古首领俺答汗多次入侵边境,明世宗让大将军仇(qiú)鸾(luán)负责处理这件事。仇鸾畏惧蒙古人,提出了开市进行马匹交易,与俺答汗讲和的建议。杨继盛认为,这种示弱的行为有损国家威严,实在是奇耻大辱,写出“十不可,五谬”,反驳仇鸾的主张。

仇鸾得知后,咬牙切齿地说:“这小子没有亲眼目睹敌寇,哪里知道敌寇的厉害,真该给他降职!”明世宗对杨继盛的建议犹豫不决,仇鸾在一旁从中作梗,最终将他贬到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当一个不入流的小官。

狄道县地域偏僻,番汉杂居,民风彪悍,文化落后。杨继盛到任后,团结各族人民,兴办学校,疏通河道,开发煤矿;让妻子张氏讲授纺织技术,带领百姓致富,深受拥戴,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杨父”。

杨继盛被贬后,蒙古依然不断侵扰,仇鸾的计策失败,明世宗这才意识到杨继盛的先见之明,于是再次启用他,一年之内升迁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