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对唐代诗人杨巨源这首传诵千古的《城东早春》,人们习惯于从“诗家三昧”角度去解释,认为说的是诗人必须感觉敏锐,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新鲜事物,这样才能写出新的意蕴,开辟新的境界。也有人说,没有那么复杂,无非是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与赞美。这些理解,当然是不错的。可是,我却觉得,诗的蕴涵大概不止于此,我们能不能把它引申一步,看作是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来论述发现、识别、选拔人才的道理呢?
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如同诗家应该抓住早春时节,及时描写那些清丽、新鲜的景色一这个时候,柳枝刚刚发出淡黄的嫩叶,绿色尚未均勻地铺开,但已显露出发展的前景;人才也是一样,在开始显露头角时,可能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如果我们求全责备,等到他们像上林之花灿若云锦时再去赏识、拔擢,那就错过了时机,为时晚矣。
爱惜人才,已成为今古共识;但是,世人的习惯,往往是只注重“显人才”,只承认成功,赞赏成名,而很少关注那些虽有才能但暂时还处于卑微地位,尚未显露头角、被人发现的“潜人才”。对于这类人来说,在成功到来之前,这个阶段是难熬的。不要说按门阀取士、凭年资选官、靠恩荫供职的封建时代,即便是在今天,由于传统偏见和习惯势力作怪,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挑剔者、苛求者居多,而主动予以支持、鼓励与帮助者很少。
人才专家指出,人才从潜到显的成长过程中,亟须警惕与克服“马太效应”。
熟悉《圣经》的朋友知道,《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则寓言:主人要出外旅行,找来三个仆人,按其才干给他们分发金币:仆甲得了五千飾,仆乙得了两千飾,仆丙得了一千飾。主人走后,他们分头去运作,仆甲用五千块金币作本钱,搞生意,又赚回了五千块飾;仆乙也赚了两千块飾;唯有仆丙怕失掉主人给的一千块金币,将它埋藏在地下保存起来。主人回来后,跟他们结账。首先,赞扬了仆甲一番,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也表扬了仆乙,夸他能干、会理财。却把仆丙骂了一顿,并把那一千块金币收回,给了那个拥有一万块金币的仆甲。他的准则是:那已经有的,要给他更多,让他丰富有余;而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