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优秀是卓越的敌人。优秀之所以成为卓越的敌人,是因为优秀成了继续发展的包袱。人如果轻易满足,便认不清自己了,更看不到他人了。我认为,优秀之所以成为卓越的敌人,还因为优秀成了自己临时的资本,人因此便止于优秀,消费自己的优秀。这样,必然退步。当然,还有些人是因为并不追求卓越的理想,自然满足于优秀这一现状。
在中小学校,不乏优秀人才,如那些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管理干部等。那些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或者某一实践研究领域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则是本文所指的卓越型教师。
我有种感觉,也是自己多年引领教师成长的经验:对于年轻教师的引领与培养很容易,这些老师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吸收与消化能力很强,成长欲望与追求的理想很明显,但是,对于一些工作了十年左右或二十年左右的优秀教师,进一步引领与培养他们很麻烦,甚至有些棘手。当与那些优秀教师交流时,他们大多会说:我没想成为名师,上好课带好班就行了;我上课还行,就是不愿意读书,更不想写文章;变得卓越对我来说太遥远了,我没有信心。更有人说:我年龄不小了,每天都很忙,哪有时间学习、研究啊;我也读了点书,感觉没啥用,研究好像总是与实践不对接,我怀疑读书、研究的作用;我也想走上读书、学习、研究的道路,但是坚持不住,虽然这样心里不安,却下不了持久的决心。
其实,以上这些优秀教师的心声与状态,其根本的缘由是自己的一种选择,再就是源于他们还没有掌握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规律。阅读成尚荣老师的论著《名师基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里面的观点很好地解读了本文提出的命题。
成尚荣老师认为,名师成长,包括教师专业发展都应有崇高的追求,换句话说,教师的发展应当“再圣化”,即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部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自主发展。因为人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但意义不是别人赋予的,是人自己创造的。不过,人既可以创造意义,也可以破坏意义。只有当教师在自己创造意义的时候,他才可能真正体验到意义的“意义”,因而才可能生发出前行、突破、超越的动力,因而才会向着更高境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