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之眼

生成的理念”才能让学校焕发生命力

字体:16+-

最近,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学校换校长了;以前学校开设的某些校本课程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新了的其他类型的课程。学校开设哪些校本课程并不是问题的焦点,只要这些课程都是优质的、学生喜欢的就好。关键问题是以前的有些课程已经在该校开设好几年了,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持续跟进这些课程的学习,已经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因为校长的更换,导致理念与课程的改变,学生喜欢的课程因此停止。这才是根本的问题。

上任校长之所以主导开设某些校本课程,自然是基于学校的文化与校长的办学理念,基于学校育人目标而选择的。新任校长之所以改换某些课程,可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就两位校长个人来说,都没有问题。但是因为校长理念的更替,课程随之有了更新,有些学生就不得不放弃自己坚持学习了多年的课程,重新选择其他课程,从而导致兴趣丧失,能力与素养得不到持续进阶,这影响了学生终身志趣的养成。

我也经常听到有些学生与我交流,说他们在某个小学学习的诸如京剧课程、武术课程等、排球课程等,到了初中就没有了,他们想继续学习,却没有了机会。这是因为小学和初中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没有有机衔接,每个学校和校长均根据自己的学校情况和教育理念开设校本课程,从而中断了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

以上两种情况,让我思考一个事实:一切课程与教学、制度与运行、教师与学生发展、文化与环境构建等,都应该是某一特定理念统领下的产物和表现。固然,理念是学校追求高品位发展的佐证,是学校文化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当学校换了校长,新校长是否理解或认同前任校长的理念?不同学校之间校长的理念是否能够交流融通?这是目前多数学校遇到的尴尬问题。于是,学校曲折发展、缓慢发展,甚至雷同发展,就成了学校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