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

一、抽象“主体性”与意识形态批判

字体:16+-

对近代哲学所确立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是当代哲学的重大成果之一。当代哲学通过这种批判,暴露了主体性观念的虚幻性、无根性与独断性,揭示了“普遍主体”背后所蕴含的控制欲望与特殊利益。充分吸取这方面的优秀成果,对于我们扬弃“抽象主体”观念的独断性,重建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主体”与“主体性”观念的独断性

这里所谓近代的“主体性”观念,所指的是自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所奠定的从自我意识的“自我”出发来规定一切存在的哲学观念。黑格尔曾指出,“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而这种“主体性原则”最早是由笛卡尔奠定的。自笛卡尔开始,“我们踏进了一种独立的哲学。这种哲学明白:它自己是独立地从理性而来的,自我意识是真理的主要环节。哲学在它自己的土地上与哲理神学分了家,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把神学撇到完全另外的一边。……在这个新的时期,哲学的原则是从自身出发的思维,是内在性,这种内在性一般地表现在基督教里,是新教的原则。现在的一般原则是坚持内在性本身,抛弃僵死的外在性和权威,认为站不住脚。……勒内·笛卡尔事实上是近代哲学真正的创始人,因为近代哲学是以思维为原则的。……思维是一个新的基础。这个人对他的时代以及近代的影响,我们决不能以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1]。与古代哲学直接断言世界不同,近代哲学认识到,存在物要被人认识到,必须呈现为人的思维领域中的意识事实,必须以“我的心”、“我的意识”作为先在的逻辑根据,也就是必须以主观意识的“自我”作为一切关于对象知识的基础或“阿基米德点”,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里,“自我”实体是建构全部存在的最不可怀疑的基点,康德虽自称“批判哲学”,但他毫不怀疑“需要一个奠定知识基础的、与历史无关的、永久的模型和范畴系统,而且他比他的许多前辈更为严格地坚持这种需要”[2]。可以说,近代以来的哲学,就是一部使主观意识的“自我”不断地实现中心化,并以“自我”为中心,为知识与存在确立一劳永逸的基础的过程,海德格尔曾这样概括:自笛卡尔以来,“‘我’成了别具一格的主体,其他的物都根据‘我’这个主体才作为其本身而得到规定”[3],“存在者之存在是从作为设定之确定性的‘我在’那里得到规定的”[4]。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把以这种“主体性”观念为核心的哲学形态称为“主体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