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

三、“认知主体”的存在方式及其批判:以海德格尔为例

字体:16+-

众所周知,近代哲学实现了“认识论转向”,认识论成为近代哲学的核心内容。黑格尔这样说道:“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所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实自我意识的立场;总之,它是以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精神为原则的。中世纪的观点认为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有差异,近代哲学则把这个差异发展成为对立,并且以消除这一对立作为自己的任务。”[1]应当承认,这一转向标志着哲学反思层次的一个重大跃迁,是哲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然而,近代哲学以“自我意识”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难以解决的理论困境。这即是所谓“主体中心困境”。这一困境的核心是:如何从自我意识的“我思”出发,切中客观对象,并证明“我思”与“对象”的统一性?对此困境,海德格尔这样概括道:“这个进行认识的主体怎么从他的内在‘范围’出来并进入‘一个不同的外在的’范围?认识究竟怎么能有一个对象?必须怎样来设想这个对象才能使主体最终认识这个对象而且不必冒跃入另一个范围之险?”[2]

正是这一根本困境,构成了后来哲学一直试图解决的根本课题。近代以来,哲学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唯心论与唯物论等都以不同的方式致力于这一困境的克服。然而,由于它们均没有跳出“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框架,这一困境始终没有得到有力的解决。要切实回应这一困境,需要寻求新的思想理路。

在此问题上,海德格尔所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新的思想理路。他通过把认识活动理解为此在在世的一种变式,阐明了此在在世的生存活动的本源地位,将我们引向广阔的实践哲学视域,为解决这一困境开辟了一个富有启示性的视野。在此以海德格尔这方面的批判性反思为例,展现现当代哲学对“主体性”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