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

四、“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和个人的自我实现

字体:16+-

“圣麦克斯”篇所讨论的问题是无产阶级的存在和各种需求的矛盾,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现实的异化。在这里,马克思虽然没有采用费尔巴哈的理论框架,但是也并没有抛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论,而是把它作为自己的基本框架。并且,“圣麦克斯”篇——或者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异化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课题:变革今天的交往形式,即私人所有,“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1]。

“我们也曾指出,现代的个人必须去消灭私有制,因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它们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竟成了破坏力量,同时还因为阶级对立达到了极点。”[2]

同样的内容在“费尔巴哈”篇中是这样表述的:

“……现在情况就变成了这样: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不仅是为了达到自主活动,而且一般说来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3]

问题在于,上述结论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异化论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生产力、交往形式概念,现在无法充分地探讨,这里我们暂时将实现个人的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的各种力量、资本(财富)和劳动总括为“生产力”,将人们与之发生联系的形式、各种关系规定为“交往形式”。总之,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任何一方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生产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关于各种交往形式,“费尔巴哈”篇作了如下论述[4]:

“在上述矛盾产生以前,个人之间进行交往的条件是与他们的个性相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他们说来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它们是这样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生存于一定关系中的一定的个人只能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以及与这种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因而它们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创造出来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