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

四、结束语

字体:16+-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完成了人类观的转换吗?的确,到这之前为止他一直都是通过类这个概念来认识人的,而到了这里却批判这个概念。看起来就像是马克思因为施蒂纳指名批判了类的存在论,所以他也顺应了这一潮流。但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类存在论的论据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己的类存在论并不是一致的。这个论据指出,因为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人的主体性的感性活动的意义,所以没有抓住由此形成的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即使它使人的活动异化也无法批判这一异化。这个论据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针对黑格尔的批判中间接地使用过了。

所以,第一,马克思的主要变化不在于自我批判,而在于为了将自己的类的存在论和费尔巴哈的区别开,将费尔巴哈批判主题化这一点。那么,由此一来马克思的人类观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呢?可以说,在人的理解问题上,马克思从人的本质中找出了异化的产生根据,这是他在人类观上的进步。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实现活动也生产自己的活动条件,并且发展自己的活动素养。但是,分工使得这些活动条件转变成了桎梏,现在只有变革这些条件才有可能获得充分的自我实现。马克思对人类形成的理解达到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高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在分工的条件下人的生产力和交往形态的辩证法,是马克思历史观的确立。

第二,施蒂纳的类的存在论批判,使得马克思通过几个论点进一步展开了自己的人类观。即,马克思从变革现实的立场出发,将施蒂纳的理想主义批判取而代之以意识形态批判,所有概念代之以唯物主义的自由概念,特有性概念代之以个性概念。正是在这里,类的存在理念作为全盘交往下的整体的人的理念,在唯物主义的个性陶冶的自由中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