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

二、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

字体:16+-

1.“生活过程”概念的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考察人类历史的时候,是以其“第一个前提”为问题点的。底稿和改定稿中都有关于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论述。底稿中写道,“人们”“生活”本身是“所有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为了生活必须满足“衣食住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底稿同时指出,“本源的历史的各种关系的四个因素”是:①“生产满足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又引起“新的需要”;③“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④“许多个人的合作”,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展开论述了作为“社会的产物”的意识。[1]

而改定稿写道,“所有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当然是活着的个人的存在”,“历史记述”“必须”从自然的人和外在自然的本源关系出发。[2]底稿的“人们”、“生活”与定稿的“活着的个人的存在”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人的现实的生活是“历史的第一前提”,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但是,底稿指出了与物质生活的生产相并列的其他“本源的历史的各种关系”的因素,而改定稿是从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开始议论的。即,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3]。这里提到了生活和生产的“样式”,它依存于“物质的生活条件”以及“生产的物质条件”[4]。

另外,在同样的“小束手稿”中,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被作为存在于“物质活动”(生产)和“物质交往”之中的“个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来把握。[5]生活过程概念虽然是在誊清的“小束手稿”中出现的,但这绝非偶然。正如小林一穗指出的那样,与列举了和物质生活的生产相并列的基本因素的底稿相比,誊清稿是通过生活过程概念,将“‘现实生活’这一出发点从总体上作为对自然以及人们相互的关系行为的统一,以及不会停止的过程来认识”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