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识形态一般的批判
让我们先来看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批判的特征。第一篇第一节指出:“我们谈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也就是说,这里批判的对象是德国人,这样就明确表明德国的意识形态整体是批判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德意志意识形态》还论述了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的瞬间开始的“纯粹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的形成,以及从分工开始的意识形态的成立。并且,在论述了分工和所有、分工和共同利益之后,进一步论述了这种分工的废除以及“早上狩猎……”那样的共产主义像。但在这里,马克思在栏外标注中进行了如下的论述。即,共产主义产生于“今天现存的前提”,第一,人类的大多数毫无所有,是在与“财富和教养”的对立中产生的。第二,存在“生产力的巨大上升”这种“财富和教养”的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达,“欠缺”将被一般化,只有伴随生产力的普遍发达“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成立”。于是,在这种普遍交往和成立于其中的世界市场里,人类的大多数转化为无产阶级,“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2]。从上述意义来看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的实际存在,他们所创造的共产主义也是世界史意义的。
上述内容强调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普遍交往的展开这些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特殊性。如后所述,它们成了德国的意识形态批判中的重要论点。这一点首先能在第一篇第一节的后半部分看到。这里的德国的意识形态“仅仅是德国人本民族的事情,而且对德国来说也只有地域性的意义”[3]。也就是说,与上述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遍性对比的德国的地方性,被作为德国的意识形态的“宗教幻想”的基盘。其后,在第三篇也就是施蒂纳批判章节里这一点被展开,但首先第三篇第一节的记述值得关注。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有着“地方的、学校教师的局限性”的德国意识形态,虽然“法国和英国的资产者埋怨销售市场不足、商业危机、交易所混乱、政局瞬息千变等等”,但他们“只是在思想上积极参加资产阶级运动、在所有其他方面只是作为挨打角色的德国小资产者”[4]。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对“德国小资产者”展开论述,但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它成为了德国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