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as bewuβte Sein”的翻译问题①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das bewuβte Sein”的翻译问题就被屡次提出。“das bewuβte Sein”的由来一般被认为是根据德语的意识(Bewuβtesein)一词中包含的存在(Sein)而来的“双关语”[1]。它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对这个翻译问题的解释与如何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概念是相关的。与其在这里对这个翻译问题作出结论,笔者更想简单回顾一下这个翻译问题的来历,从而明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论的问题性。
这里首先引用一下出现问题的德语原文。
“Das Bewuβtesein kann nie etwas andres sein als das bewuβte Sein,uud das Sein der Menschen ist ihr wirklicher Lebensprozeβ.”[2]
——意识不可能是das bewuβte Sein之外的任何东西。人类的存在,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
对于“das bewuβte Sein”,一直到岩波文库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三版,三木清都将其翻译为“被意识的存在”,但到了第四版他“改译”为“有意识的存在”,这就产生了上述的翻译问题。战前的唯物主义研究会建议将其翻译为“意识的存在”[3],这是“被意识的存在”和“有意识的存在”二者的妥协之物,该研究会的机关杂志《唯物主义研究》还针对这个词的翻译进行过民意调查。[4]
当然,翻译的问题和对它的解释不能分开。但是,关于“das bewuβte Sein”,选择哪种翻译和如何解释不一定是一致的。上述民意调查的回答也没有把译语和解释对应起来。例如,有人提出要将意识和反映同等对待,而译语既有“被意识的存在”,也有“有意识的存在”;相反,有人认为意识由生活过程即存在决定,但同样存在两种翻译方法。
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事实是,在民意调查的回答者中,既有人指出这是一种“双关语”,也有人的解释是生活对意识的决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