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识的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意识认识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针对那些提出“改变意识”主张的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回归到意识的物质基础并对他们进行了批判。以费尔巴哈为题目的第一篇,不像其他篇那样是逐条批判,而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被认为是最先写成的第一篇第一节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意识的标注交织在一起,对此巴加图利亚有过相关的讨论。正是因为有这些标注留存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两条关于意识问题的思想轨迹。[1]
首先,恩格斯的笔迹写到,对于“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德国的哲学家们,我们首先要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2]。这一前提就是人们“必须能够生活”[3]。接下来恩格斯列举到,“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是“新的需要的生产”[4];第三是“另外一些人的生产,即增殖”[5]。在恩格斯指出这不是三个阶段,而是三个方面之后,他写到“现在终于”我们的主题——意识登场了。[6]
在上述内容的后面恩格斯马上写道:“当我们已经考察了最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也具有〈和其他东西一样具有‘精神’,这种‘精神’作为自己的〉‘意识’〈外化〉。”[7]进而,马克思在栏外标注道:“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是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和人们的意识一样,也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制约的。”[8]
这里我们能确认的是,第一,“肉体组织”这一自然史的前提被考虑到了;第二,把肉体组织和意识并列地提出,表明意识从人类“历史”的最初开始就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至少我们能看到马克思通过肉体组织和意识与物质生产的相互媒介关系来认识历史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