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

一、意识形态批判的展开

字体:16+-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未出版的形式留存下来,尤其第一卷还不是完成稿。然而正因如此,它反而成了能够验证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执笔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思想过程的文献。根据迄今的文献考证,可以推断出其第一卷中的第一章“费尔巴哈”与第三章“圣麦克斯”的写作是交叉向前推进的。[1]而且,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执笔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对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主题。这一意识形态批判,经过了对一般意识形态的批判、对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这样三个阶段。[2]而且,这一执笔过程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论的展开有着深刻的关联。在本节中,笔者将按照第一章与第三章的执笔顺序向前读解,同时研讨各个阶段上的意识形态批判是从何种视角展开的;以此为基础,在下一节中,笔者再讨论国家理论本身。

在执笔开始的第一阶段,对于恩格斯执笔的第一章第一部分的底稿,恩格斯与马克思都曾写下了很长的栏外增补。其中由马克思在栏外增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词句预示了第一阶段的基本视角。

作为共产主义的“实践前提”,“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强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而且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3]。也就是说,要有“生产力的《普遍》M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M》是由马克思所增补的内容,下同”[4],进而,建立在“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M普遍的个人”[5]基础上的“世界市场”[6]的展开成为共产主义的前提。

这一栏外增补,从惯例上被认为是反映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像,学界围绕着它与底稿上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像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各种讨论。然而,我们想关注的是,这一叙述抓住了近代社会所固有的作为特殊历史性的普遍性,即,近代普遍的生产力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展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前提,指出这一点[7],在这里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