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

四、结束语

字体:16+-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式的共产主义论,今后对于人类解放理论来说也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如果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后的和现代的观点来看,正如本章围绕着“理念”与“运动”所探讨的那样,如果不对由一贯性所导致的问题以及正因为有混合所以呈现出的非一贯性进行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共产主义论的巨大意义恐怕就会丧失掉一半。并且,这项工作的意义虽然平凡,但却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伴随着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自我扬弃中来建构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的。

另外,由于篇幅的关系,本章并没有穷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全部共产主义理论,即使是对所涉及的内容也讨论得很粗浅,在没有涉及的问题中,“消灭分工的共产主义革命最终会消除政治机构”[1]这一论述不能被忽视,因为,它不仅与本章的全部讨论有关,而且与未完成的《资本论》以及与现代共产主义运动都有着极大的关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一论述总的来说,尽管与“从对人的统治到对物的管理”这一众所周知的未来社会图景的主旨相一致,但它触及了这一未来社会图景的对与错。其中,比较大的问题包括,包含各种政治制度的民主制在未来社会的走向、对各种政治制度的废除导致作为主体的政治主体的消失、以及主体与缺少政治制度的“纯粹”生产力的结合等等。另外,《直接生产过程的各种结果》和《资本论》,把基于“实质的内涵论”而被排除的无产阶级,同时把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与生产力规定相结合的“普遍的能力”描绘为主体,而这与上述论述是相通的。总之,如上所述,与未来社会生产力(“理念”)规定向旧社会生产力(“运动”)规定的交织相联系,上述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态内涵论”的论述,在表现上被扩张至“实质内含论”,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但是,它本身对于形成共产主义革命的一般变革主体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关于这一点,包括对马克思共产主义论整体图景的重构,笔者将另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