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门批判的科学”,把批判意识引入历史学,体现了文德尔班关于历史客观性的思考。他认为,没有批判就没有历史。“一个历史学家是否成熟,其依据就在于他是否明确这种批判观点;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在选材和描述细节时他就只能按本能从事而无明确的标准。”[23]但是他又指出,首先,这种批判不应诉诸个人任意性,“批判的标准不应是历史学家个人的理论,甚至也不是他的哲学信念;如若应用了个人的这样一种标准,至少就会使据此标准而应用的批判失去科学普遍性的价值”[24]。其次,这种批判应遵循历史是关于个体性的科学的原则,“历史的批判在对它所陈述的东西加工制作的时候,尽管需要进行一些非常细致复杂的概念工作,但是它的最终目的永远在于从大量素材中把过去的真相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它所陈述出来的东西是人的形貌,人的生活,及其全部丰富多彩的特有的形成过程,描绘得一丝不苟,完全保存着生活的个性”。由此可见,文德尔班力求避免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历史学家的任务在于使某一过去事象丝毫不走样地重新复活于当前的概念中”。事实上,在文德尔班的价值理论中,认识就是评价,甚至连为克服人们主观性而提出的“规范性意识”也只是一种假设,并不是认识的客观依据。因此,文德尔班力图达到的客观真实性无论如何也难以超出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范畴。
同文德尔班一样,李凯尔特也力图避免历史研究的主观任意性,为了达到一种客观性,他推出了价值学说。价值学说在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任何历史科学。”[25]借助于价值范畴,李凯尔特试图建立一种中立的价值观,避免主观倾向,从而达到历史客观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