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把由卢卡奇和科尔施提出的辩证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他们理论的出发点。由霍克海默所奠定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改造与发展,同时也是对卢卡奇和科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的拓展、扩充和深化。但是,资本主义的稳定和繁荣发展,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使法兰克福学派面临着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的理论环境。这种变化使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马克思和卢卡奇关于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危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以“合法性危机”的形式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从经济领域转移到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和判断,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相应地转向了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危机的存在,已经不能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威胁,不可能再导致激烈的阶级斗争,从而已经不可能从根本上危及资本主义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处于日益深刻而全面的异化状态:在一个商品化、物化了的消费社会,拜物教观念已经渗透到了无产阶级的意识之中,使资本主义社会能够通过利用人们的消费偏爱来制造虚假需求,从而消解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如果说,卢卡奇那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还相信通过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而进行自觉地革命行动,那么,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则对此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由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渗入已经变得非常迟钝,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已经处于一种衰落状态,可怕的不是无产阶级处于异化的状态,而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之中。这就是法兰克福学派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结合在一起所提出的所谓的支配理论的主要内容,即无产阶级由于虚假需求和虚假意识的支配将异化施于自身的状态。应该说他们的批判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统治的一些新的特点,但他们对无产阶级如何改变自身的处境言之甚少。当然,按照他们的描述和分析,为虚假需求和虚假意识所支配的无产阶级也不可能有多大作为,但这样一来,法兰克福学派的支配批判理论也就不可能提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策略。事实上,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就已逐渐不再重视经济与政治问题,转而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大加关注,这必然会削弱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这种倾向发展到法兰克福学派,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理论特色。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方向是非常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基础入手,来剖析、批判资本主义,而法兰克福学派则主要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变化来批判资本主义。这种不同的批判方向是由他们所处的不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不同的理论旨趣,目的都是寻求一个更美好、更人道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由于法兰克福学派将其努力的重点放在上层建筑方面,没有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经济策略,这不能不使其理论缺少了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可能性,从而带有苍白无力的乌托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