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世纪中国史学论集(第八卷)

新中国史学50年的理论建设[1]

字体:16+-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新中国史学走过了50年历程。这50年,在中国史学史上是变革最深刻的时期。变革,反映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新的研究资料的发现以及研究成果形式等方面,但就最重要的环节来说,主要还是在理论建设方面。

一、发展的前提和发展的道路

新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的积累。第一,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新史学”的理论以后,中国史学在理论上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第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史学的输入,中国史学界异常活跃,思潮、学派应运而生,各陈其说,至三四十年代,形成齐流并进之势。其中,以历史考证学派成就尤为突出,如王国维、胡适、陈垣、陈寅恪、顾颉刚等史家,都有丰富的成果问世。第三,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李大钊、郭沫若为代表,创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三四十年代,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史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撰写了一大批面貌一新的历史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史学有了重大的发展,在齐流并进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里,我们没有可能来开列有关成果的清单。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史学之总相的估量。1945年,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引论中,讲到“科学方法”和“新史观”对民国以来中国史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时,这样写道:

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才真正输入,于是中国才有科学的史学可言。在这方面,表现得最明显的,是考古学上的贡献:甲骨文和金文经过科学的洗礼,再加上考古学上的其他发现,便使古代文化的真相暴露了出来。……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这整个改变了国人对历史的观念。如古史传说的怀疑,各种史实的新解释,都是史观革命的表演。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虽然这方面的成绩还少,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