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祝贺赵光贤教授90华诞而撰[1]
今年是赵光贤教授90华诞,适逢世纪之交,尤其令人欣喜。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赵先生已经走过了十分之九个世纪的历程,这对于人生与治史来说,都是值得祝贺的。
一、求学的道路与治学的抉择
赵先生是河北省玉田县人。1910年2月24日,赵先生出生于江苏省奉贤县(今属上海市)。6岁时回到老家,随兄、姐一齐,在家庭教师要求下读《三字经》、《百家姓》、《古文观止》、《千家诗》、《论语》等。老师不作讲解,只是要求背诵。1919年,进入县立小学读高小。以历史课和地理课成绩最好。1925年,赵先生毕业于河北省立第四中学(在卢龙县)。中学时代,赵先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增。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顾颉刚的《古史辨》第一册序言、陈垣的《书内学院〈新校慈恩传〉后》等,都对赵先生产生了吸引力;尤其是陈垣先生的论文,以严谨的考证,指出了梁启超关于玄奘西游出发年月的错误,对赵先生有很大的震撼,他对历史考证的兴趣也由此萌发出来,并决定了他后来的治学道路。
1925—1928年,赵先生就读法政大学法政系(二年预科、一年本科)。1928年,插班考入清华大学,请求转至历史系而未果,仍读法政系。1932年毕业。1935—1937年在《大公报》任助理编辑。1938年新学年开始,考入陈垣主持的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终于实现了学习、研究历史的愿望。[2]这是赵先生在求学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即由此决定了他走上学习和研究历史并成为一位历史学家的漫长的人生历程。
1940年,赵先生在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毕业,并留校任教。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他先后致力于明清史、西洋史、先秦史的研究和教学,同时被聘为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赵先生乃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