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教授和《中国通史》[1]
1999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通史》的最后一卷,即第十二卷。至此,以白寿彝先生为总主编的12卷本、22册、1400万字的《中国通史》,历经20个年头的研究和撰写,终于全部出版。
1999年4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会前,白寿彝教授接到了江泽民同志写于当天并委托专人送来的贺信。江泽民同志在信中说:“……《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对您和您的同事们在史学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表示衷心的祝贺!”“我相信,这套《中国通史》,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2]江泽民同志的信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中国通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中国通史:中国史家百年的追求
白寿彝教授为什么要编撰《中国通史》?其学术背景、历史原因是什么?其主观动因又是什么?这是我们认识《中国通史》的几个前提。
20世纪开始,自梁启超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提出重新撰写中国历史后,撰写中国通史始终是20世纪中国史学家的追求目标之一。1904年,章太炎在《哀清史》一文末,附有《中国通史略例》,提出了撰写中国通史的设想和框架。此后,夏曾佑写出了《中国古代史》,陈黻宸写出了《中国通史》,章嵚写出了《中华通史》,王桐林、陈恭禄各写出了同名的《中国史》,钱穆写出了《国史大纲》,吕思勉写出了《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周谷城写出了《中国通史》,邓之诚写出了《中华二千年史》,等等。与这些著述在撰写的时间上相交叉,范文澜写出了《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写出了《简明中国通史》、翦伯赞写出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等,都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