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部规模最大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正在有条不紊地、积极地编撰当中。这部大型《中国通史》,由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教授发起和主编,我国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科学技术界的许多学者和专家参加编撰工作。多卷本《中国通史》全书14卷,43分册,约一千二百万字(最后两卷字数另计)。其总目如下:
第一卷导论1册。
第二卷远古时代1册。
第三卷上古时代3册。
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2册。
第五卷中古时代·魏晋南北朝4册。
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4册。
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宋夏辽金4册。
第八卷中古时代·元4册。
第九卷中古时代·明4册。
第十卷中古时代·清6册。
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4册。
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4册。
第十三卷大事编年1册。
第十四卷图版1册。
最近一两年来,国内外有些同行和读者,对编撰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工作表示关切。承《历史教学》月刊编辑部之约,并受《中国通史》编委会秘书组的委托,我就多卷本《中国通史》编撰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做一点介绍。
一、从构想到编撰
关于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构想,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对促成这种构想起了直接的作用。
国际上友好人士提出的要求。1962年,白寿彝教授在达卡参加一个国际史学家会议。会议期间,有的外国朋友说:过去我们讲历史,是以欧、美为中心;现在我们要多讲东方尤其是要多讲中国的历史。可是我们没有书,不好办。国际友人的态度是很友好的,要求也是善意的,但我们在撰述中国通史的工作上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1974年,白寿彝教授访问巴基斯坦,史学界的朋友又纷纷打听关于中国史的新著。这距离上次史学家会议整整12年了,但中国学者正经历着“**”,不可能拿出什么新的成果来。作为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无言可对,感到心里很难过。在这样的场合,任何一位有责任心的中国历史学者,都会产生这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