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第九卷)

历史进程与通史编纂[1]

字体:16+-

一、一个古老的优良传统

在司马迁以前,关于历史进程的认识,思想家们已经提出了不少见解。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2]这是孔子从考察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得到的结论,其中包含着他对历史进程反映出来的权力分配现象的认识。而对于“礼乐”的实施,正是权力的象征。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实质上表示出两个时代的划分。孟子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大致相同的认识,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3]采诗,是王者之事;而《春秋》所记,是齐桓、晋文等诸侯之事。孟子从历史的变化来说明历史记载内容的变化,其中也包含了他对历史进程的认识。《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如何如何,“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如何如何,“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又如何如何等,虽非尽合于历史事实,但它所包含的关于历史进程的思想更加突出了,显示出对于社会进步的阶段性的朦胧认识。类似这样的、认识,还见于《韩非子·五蠹》篇等书。能够触及历史进程中带有本质性的变化的,是《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和“小康”的描述,它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它又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4]这里说的“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用今天的认识来看,那是人类步入文明门槛前后的两种社会情景,只是多带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罢了。在这里,历史进程的阶段性被表述得十分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