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白寿彝主编,杨钊、方龄贵、龚书铎、朱仲玉分纂的《中国通史纲要》[2],是一本简明的通史著作。全书不到30万字,上起远古,下迄“五四运动”前夕。以这样简略的文字反映如此悠久的历史,当然只能提纲举要,作者以《纲要》名书,是很恰当的。
从《纲要》一书的性质来看,它是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一般的读者,都读得懂,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概貌;《纲要》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历史工作者可从中发现作者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封建社会史)多年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并汲取到有益的养料。作者在“题记”中写道,《纲要》“是一个普通读物”;写书的旨趣是要“在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这表明:《纲要》一书是要努力把通俗的形式跟科学的探求统一起来。可见,作者所理解的通俗读物,绝不仅仅是综合与复述别人现成的结论,而是同时包含着他们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系统的研究和反复的探索。这里,仅就我们对《纲要》一书的理解,谈谈它在通俗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方面的几个特点。
一、注重体系、轮廓、线索
作为通俗读物,《纲要》在内容上不求面面俱到,而以独特的体系、明晰的轮廓、清楚的线索见长。《纲要》在体系上的特点,是对每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做综合的叙述。例如,它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生产力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叙述,把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政治状况结合起来考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表象的多样性和内在的统一性体现了历史前进的辩证法则,而《纲要》的这一体系正是要向读者展示这个法则。
《纲要》在勾画历史轮廓时,是采用“粗线条”的手法。这是因为,唯有用“粗线条”,才能使轮廓清晰、醒目。《纲要》中的“远古的遗存”跟“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两章,概括了奴隶社会以前的全部历史。而关于奴隶社会,《纲要》径自从商代说起,对于夏朝是不是奴隶社会这个目前尚在研究、探索的问题,则不去深究。根据同样的道理,作者把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作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而不勉强论证奴隶制究竟亡于何时,封建制究竟兴于何时。至于封建社会,作者明确提出了“成长”(秦汉时期)、“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继续发展”(五代宋元时期)和“衰老”(明清时期)四个发展阶段。从1840年至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五四运动”把它划分为前期和后期。《纲要》勾画的这样一个中国历史轮廓,既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进程的独到见解,也易于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