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白寿彝的民族史思想[1]
白寿彝先生(1909—2000年)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成为中国大陆最有学术影响的史学家之一,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白寿彝的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史研究和中国通史编撰,以及有关历史学的理论研究等领域[2]。白寿彝是中国唯一一份史学史专业杂志《史学史研究》的创办者,并长期担任主编直至他逝世为止。这本学术杂志在促进学科建设、联系国内外同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的这篇文章,拟着重探讨白寿彝在民族史思想方面的见识及其学术价值。
白寿彝在民族史研究方面的成就,受到了学术界尤其是民族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发表了许多有深度的研究论文[3]。本文在此基础上,着重就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作一点粗浅的述评,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论史学上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传统
中国历史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这在最早的传世文献如《尚书》、《诗经》中有突出的反映。在《春秋》、《左传》等书中,更有进一步的记述。自秦统一后,中国事实上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却是一个基本的历史潮流。在这个历史潮流中,中国先贤们的民族观呈现出复杂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白寿彝善于把握历史现象中的本质问题,进而揭示出历史的真相。如他对孔子的民族观,就提出了与传统看法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在思想上,由于民族区别的存在,就不免在民族关系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孔子被后世的经学家宣传为‘尊周室,攘夷狄’的圣人,好像孔子对于所谓‘夷狄’是很严厉的。其实,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很理智的。”他列举孔子的有关言论并作分析,以证明孔子在民族观上是“理智”的。如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5]白寿彝对此做如下解释,并结合孔子的其他言论,做进一步发挥,他写道:“这在口气上对夷狄蛮貊,有点不以平等相看,但认为他们和诸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与一些持狭隘的民族观念的人大不相同的。孔子还认为,夷狄也有长处,有的地方比诸夏还好。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6]对于‘夷狄’的一些落后的东西,孔子认为是可以改变的。有一次,他表示要到九夷去,有人说:‘那地方陋,怎么能住下去啊?’孔子答复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7]对于夷狄的干扰,孔子是反对的,所以他虽不大赞许管仲之为人,却推重管仲能联合诸侯,保卫诸夏的功绩,而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8]这种看法,无疑也是正确的。”[9]白寿彝对孔子民族观的认识,有几点是值得重视的。第一,他不赞成前人的传统看法,认为孔子在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是比较“理智”的。我理解这里说的“理智”,意即不偏激,能持冷静的态度。第二,他认为孔子的民族观中包含着朴素辩证的思想,即认为夷狄中落后的东西是可以改变的。第三,认为孔子肯定管仲“攘夷狄”,是表明孔子不赞成夷狄对中原的干扰,反映了孔子对民族间复杂关系的全面认识。白寿彝对孔子民族观的分析,其基本的思想方法,是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避免做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