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第九卷)

通识和器局

字体:16+-

通识和器局[1]

——纪念白寿彝先生百年诞辰

引言

2009年2月19日,是白寿彝先生100周年诞辰的纪念日。很早就想到要写一点纪念文字,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缅怀之情。可是提起笔来,总觉得要写的东西很多很多,真不知从何处着笔。想了很久,我想用这样四个字来概括白先生的学术特点和治学宗旨,或许更能反映我对自己老师为学风格的理解。这就是:“通识”和“器局”。

从司马迁提出“通古今之变”[2],到郑樵倡导“会通之义”[3],再到章学诚总结出来的“通史家风”[4],以及龚自珍所说的“欲知大道,必先为史”[5],都包含了知识的渊博、器量的宏大和见识的深刻,可以看作是历史上的史学家的“通识”和“器局”。

白先生学术的特点,正是继承、发展了史学上的通识和器局。对此,我以前有一点朦胧的认识,而现在比以前又多了一些理解和认识。1981年,白先生在《史学史研究》上连续发表了四篇《谈史学遗产答客问》的文章。我在阅读、学习中的那种激动和沉思交织在一起的心境,至今难忘。1981年年底,我写了一篇读后的认识《史学遗产和史学研究——读书后》,发表在《史学史研究》1982第1期上面。其中,第三部分讲的就是“专长之才和通识之才”的问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的四篇《答客问》,以论说理论问题开篇,引用和评论了一百八十种左右书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而又采取问答体的形式,反映了作者本人也是努力在用德、学、识、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中青年史学工作者的一种‘身教’吧。”

20多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逝去,我对白先生著作的精髓也懂得多了一点。白先生的通识和器局,在他所研究的诸多领域,都更加鲜明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