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第九卷)

读书·学风·文风

字体:16+-

白寿彝教授谈读书[1]

一、一封关于读书会的信

1981年12月上旬的一天,我接到白寿彝教授的一封信。这是一封打印的信,全文是:

×××同志:

多年来,我总想有个经常性的机会,大家谈谈读书心得,交换对于新书刊的意见。我想,这对于开阔眼界,交流学术见解,推动学术工作,都有好处。现在想把这个想法试行一下。拟于一九八二年一月上旬,邀请少数同志谈谈对八一年新出史学书刊的意见。对一本书也好,一本刊物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希望您准备一下,最好先把题目告诉我。具体聚会日期和地点,另行通知。

此致

敬礼

白寿彝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七日

读了这封信,深受教育。寿彝先生年事已高,研究任务和社会工作都十分繁重,为何还要分出宝贵的时间亲自来抓读书会?当然,重视读书,讲究读书方法,这确是寿彝先生的一贯的治学主张。但是,恐怕这还不是他主张把有关读书会的想法“试行一下”的直接原因。这个直接原因是:他认为,现在不少史学工作者,或从事教学,或从事研究,大多缺乏认真读书、深入钻研问题的功夫。他说:“现在学术界有的同志,抓住几条材料拼凑成文,没有下功夫读书,我看这不是治学的大路子。”寿彝先生当了多年系主任,近几年来又兼管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的领导工作,他始终认为,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他抓读书会,看起来似是琐碎的事情,实则是端正学风的大事。对于史学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来讲,亦可谓“治本”措施之一。

二、“要关心当代人的著作”

当代人要读当代书,这好像是不成问题的事情。其实,也不尽然。我们一些研究历史的同志,特别是一些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同志,虽说都是当代人,却未必都对当代书发生兴趣。要说这是一个优点,大概谈不上;若说是一个缺点,真也有人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但不愿承认它。1月上旬,我参加了寿彝先生邀集的读书会,他在读书会开始的时候说:“我们历史界有个习惯,不大关心当代人的著作。这就等于把自己封锁在小楼里了:不能广泛地吸取今人的成果,思想很狭隘,水平提不高。现在还是出了一些好书,漠然视之,是不对的。”他的这些话,不仅指出了一些史学工作者治学的缺陷,而且也说明了这缺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