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第九卷)

白寿彝先生的文章之道[1]

字体:16+-

在庆贺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八十五华诞暨《白寿彝史学论集》出版的盛会上,听着人们热情洋溢的讲话,望着红色的横幅、鲜花和寿彝先生的新书,我不禁想起古人的两句诗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于是,依稀往事,浮现脑际。对于文章,寿彝先生岂止是“得失寸心知”!他作为几代学子的导师,常以“寸心”所“知”教导学生,使人感到他有说不尽的文章之道。我自知愚钝,然经年累月,耳濡目染,却也不断有所领悟,有所长进。

《论语·宪问》记孔子称道郑国大夫们重视辞令的作风说:“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2]寿彝先生经常引用这段话来说明文章必须反复修改。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在定稿过程中,发动了史学研究所全体同志逐章、逐节、逐段、逐句地进行修改。先生的要求是:明白,准确,凝练。他认为,做文章,写著作,都应如此。从1980年至今,这本“小通史”中文版印了十几次,还出版了六七种外文本,有很强的生命力,不能不说与先生认真、扎实的作风有关。

1980年,我写了一篇短文,考证《贞观政要》成书的年代,准备在《史学史资料》发表。不料发稿前,寿彝先生花了半天的时间来修改这篇短文。事后,他告诫我说:“作文,要避免横生枝蔓,力戒浮词。此文罗列两宋以下目录书,不分别其著录《贞观政要》与否,这就增添了枝蔓和浮词。尤其是考证文章,应写得干净利落,使问题迎刃而解。”此事已过去14年了,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参加《史学史研究》杂志的工作中,我也常见到寿彝先生在一些稿件上批写“删去浮词”的字样。寿彝先生常用“平摆”来形容和批评有的文章写得重点不突出,只罗列事实而没有把主要问题说清楚,或者抓住了问题却缺乏深入分析。1982年,我参加寿彝先生主编的《史学概论》一书的撰写,在写《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一节时,初稿就存在罗列事实的毛病。后来,经寿彝先生提示,归纳出两个问题,文章的论点就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