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在治学道路上已经走过了65个春秋。1994年,适值白寿彝教授的八十五华诞。为了表示祝贺的心情,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学术文集(指《历史科学与历史前途——祝贺白寿彝教授八十五华诞》)。
65个春秋,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不断前进、不断攀登的65年的治学道路,可以说是漫长而辉煌了。寿彝先生从一个进步的历史研究者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从研究民族史到研究社会史,从撰写中国史学史到编纂多卷本中国通史,正是他的漫长而辉煌的治学道路的记录。
寿彝先生不止一次地引用前人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来表明自己锐意治学的心迹;他的挚友、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曾有诗作相赠,以“黄牛负扼桑榆路,该罢休时不罢休”为喻,赞扬寿彝先生在治学道路上不畏艰辛、年老而志坚的精神。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可寿彝先生却常常讲,他自己是到了70岁时才坐下来真正做学问,反映了他对于学问之道的严谨、虔诚和虚怀若谷。
寿彝先生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来都充满着信心。他对历史科学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有深沉的认识和执着的追求。他的这种认识和追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历史科学是关系到人们更好地认清历史前途的科学。这是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而在他所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有比较全面的阐述。他在本书的“叙篇”中讲到史学的社会影响时,深沉地写道:“好多年来,经常有人问:学历史有什么用处?我们研究史学的社会影响,可以说,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先从个人说起,史学的用处可以开阔视野,增益智慧。从工作上说,可以从总结历史经验中得到借鉴。从更为远大的地方说,史学可以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现在,观察未来,为人们指引一个理想的历史前途。”[2]这是从个体的思想文化修养说到个体的社会实践,再从个体的意识和实践说到群体的意识和实践,历史知识都在影响着人们,都在默默地发挥着它的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