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美元化”的兴起
“二战”后,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意味着其他货币均与黄金脱钩。由此,在金本位制时代,其他货币的发行国要进行国际贸易,都无法以黄金或本币进行交易,只能以美元进行交易。而要获得美元,就先要向美元持有者卖出商品,或向美元持有者借入美元。于是乎,全球市场就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服务器”、美元的流动性为纽带的网络结构。虽然到了1973年,美元与黄金也脱钩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但以美国为“服务器”的全球市场网络并未受到动摇,这就是现行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主体。
从当前来看,国际金融市场上约87%的货币交易与美元有关。也就是说,两种货币进行兑换时,87%都是另一种货币换成美元或者美元换成另一种货币,而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相互交易的情况,只占大约13%。也就是说,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及美元计价资产(例如美债、美股)就像互联网中的服务器,别人往往要先与之相连接,再通过它联系到第三方,类似于两个微信用户都必须先与微信服务器相连接,然后才能相互通信。举个例子:一个来自金砖国家的人,可能得先去兑换到美元,然后才能向中国企业买东西。
通过“一带一路”“金砖”等机制的努力,旧有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之外,新的市场网络正在形成。而更能说明这一新市场网络成效的是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的数据:截至2016年7月末,即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闸7周年之际,人民币跨境结算累计规模为40万亿元;而截至2017年8月末,这个数字已达到惊人的168万亿元。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被视为“人民币走出去”的成绩。而理解这一现象,需要联系两个事实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速远快于中国外贸整体增速,中国与新兴贸易伙伴之间人民币结算量以更快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