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

3.思想家铸造文化传统的主要途径

字体:16+-

显而易见,上述文化传统的形成,是和思想家的精神活动和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文化传统与思想家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精神血缘关系。

思想家作为时代精神的理论体现者,作为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者,他们既代表着传统,同时更铸造了传统。思想家对传统的铸造,是通过多方面的环节和复杂的社会机制而完成的。

思想家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对时代精神的概括,特别是对历史文化的理论提炼,对繁茂芜杂的文化表象的透析,是铸造传统的首要方面。孔子用仁礼一体的思想体系概括西周以降的文化精神,表达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并努力将其社会化、大众化,以规整人心,是对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理论提升,实际上也是对文化传统的培育。董仲舒顺应汉代社会发展潮流,利用弥漫于全社会的阴阳五行观念,发挥儒家思想的文化整合功能,淋漓尽致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孔孟而又超越孔孟,把汉代开国七十余年的诸多文化思潮,有机地纳入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之中,包容在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框架里面。此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这类中国文化特有的命题和观念,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思维路向和价值规范,从而也就成为新的传统。

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生命,传播价值系统的基本理念,也是思想家铸造传统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文化生命的开掘和价值观念的传播,由此引导人们在文化命脉方面自觉地“认祖归宗”,从而逐步形成看重传统、认同传统的悠久历史感和担当感。孔子为了实现他的仁学思想,奔走天下,虽频遭困厄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对人道和人性尊严的执著。他开办私学,以坚韧不拔的弘道精神,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为民族文化生命的开掘、延续和广泛传播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此后的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大思想家,继承发扬了孔子“人能弘道”的精神,竭尽全力阐扬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活泼生命,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中国文化的宏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主体内容的仁义礼智、忠孝廉耻等基本准则,在古代中国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如此深厚绵长,是与这些思想家的精神创造活动密不可分的。更为重要的是,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文化保守传统特别根深蒂固,充分体现出思想家的活动在建构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和功绩。诚然,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人们对于思想家们铸造这些传统的是非功过,可以见仁见智,但思想家们确实铸造了那个时代的传统,却是不争的事实。